疫情之下,847万毕业生就业难:流动的2020,该何去何从?
2020年转眼已经进入3月中下旬,一夜之间,路边的玉兰花开了、柳树抽条儿了,春天在疫情肆虐的冬季过后,依然如期而至。
可对于2020年的847万应届毕业生来说,这场席卷全国的疫情,带给他们的灾难寒流尚未解冻。
开学日期一延再延,他们被困在家中无法动弹,反复浏览着各大公司的招聘信息,心不在焉地准备着毕业论文,然后时不时拿出公务员考试书籍随手翻两页,他们追逐着迷茫的未来,随后又在举棋不定中将自己的决定推翻。
他们在一个又一个招聘公告中逗留一两分钟,一旦投递完一家公司,就马不停蹄地去搜集另一家公司的招聘信息。
他们把所有关于2020年的可能性都琢磨了一遍,就业、考教师、考公务员、考研、出国……但他们还是迷茫焦虑,不知道何去何从。
2020年,847万毕业生的发展轨迹,注定要和往年不太一样,甚至完全改变。
01
@北京林业大学邓璇,“疫情”让她重新调整了自己的毕业计划
“我上学期没有参与秋招,因为打算出国留学,但受疫情影响,我担心出国念书的计划被打乱,所以现在选择做两手准备,开始找工作。”邓璇表示。参加了春招的她,在家里开始改简历、投简历。
“本来以为自己在大学期间的规划比较明确,可以掌握相当大的主动权,但因为疫情,我的计划需要随之修改,春招的压力应该会更加大。希望一切都快点恢复正常,能够按时毕业。”邓璇说。
@河北某高校硕士应届生杨真如,今已做好了面对“线上招聘”的心理准备
“我在秋招时没有拿到特别满意的offer,想通过春招找到心仪的工作。已经投了几家报社和银行了,还在等通知。一开始我很焦虑,但是现在想想大家都在共渡难关,也就开始调整心态了。希望可以合理延长应届毕业生身份,多给我们一些机会和时间”。
继续深造还是就业,这是一个问题。
雪上加霜的是,面对尚未结束的疫情,无论是考研、考公等各类考试,都充满时间上的不确定性。在焦虑中痛苦地等待,还是先找份工作凑活,他们无法定夺。
开学就毕业,毕业就失业的风险,对这些初出茅庐的大学生来说,是个难以承受的打击。
02
表弟作为今年的应届毕业生,考研败局已定,精神状态一下子跌倒谷底。整天除了没完没了地打游戏,就是蒙头大睡。家里人看不过眼,托我和他聊一聊,纾解一下他的抑郁情绪。
我问起他日后的打算,他一脸麻木:“肺炎一出,所有计划都打乱了,本来计划考研不成,就直接参加春招,早点工作。现在倒好,只能在家里干坐着,线上面试参加了两次,都很不理想。”除了等待,他毫无办法。
我叮嘱他千万别自暴自弃,还是要打起精神做好两手准备。趁着赋闲在家这段时间,一边为考研做准备,一边继续参加公司面试,不要在焦虑中白白浪费时间。
迷茫又没有安全感,是很多即将毕业却找不到出路的同学共同的感受。纵使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政策和措施,但是否能够抓住这凤毛麟角的工作机会,也还是“打铁得靠自身硬”。
社会残忍,职场冷酷,同学们唯一能做的,只有努力提升自身抗风险的能力。
03
知乎上,“2020应届毕业生们,你们现在找工作还顺利吗?”这个问题下的回答中,满篇的抱怨委屈让人心怀同情,也引人思考:这些年轻人究竟是因为疫情突袭才如此倒霉,还是假借疫情之名给偷懒的自己一个体面的借口?
事实上,不管是2003年的非典,还是2019年的新冠肺炎,都会成为过去。
但2020年的毕业生们,却不能一辈子躲在家中,拒绝去看这个逐渐恢复生机和秩序的世界。
换个角度想,因疫情到来而不得不无限延长的假期,再一次把各位同学放在了同一起跑线,除了极少数幸运儿得到了大厂的入职offer,大部分人的求职机遇是均等的。
那些触觉灵敏的同学,早已考虑好未来的职业方向,锁定了心仪的行业。摆脱了“海投简历”的盲目战术,目标更加清晰精准。
西安电子信息科技大研二学生刘洋坦言,今年情况特殊,自己虽然不是应届毕业生,但也同样感受到沉重的就业压力。关于未来的职业规划,他和导师沟通过,也有一些自己的理解。
他认为人工智能,一定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。最典型的的是今年疫情,互联网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服务于疫情监测分析、病毒溯源、患者追踪、人员流动和社区管理,融合进入各行各业,让他坚定了投身人工智能的想法。
“职业前景很广阔,工作选择也更多,尤其是行业薪资水平非常吸引人。”他总结到。
04
同学们在盲目择业之前,不妨将眼光放长远,跳出所学专业的局限。
过去心之所向的职业现在未必仍然给你机会,过去引以为傲的优势未来未必不是阻碍。
所谓技多不压身,尤其是当前社会的不稳定因素较多。今天有疫情,明天难保不会有其他意外。学习一门全新的技术,为自己的长远发展买下一份硬实力,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卓训华育Java+大数据精品课程开班在即,想进入IT行业的发展同学可以关注咨询。卓训华育16年来专注IT技能培训,只为助力更多的年轻人实现高薪职业梦想,顺利就业。